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重磅解读!省农业厅出台2016年粮食生产工作意见

文章发布时间:2016-03-22 11:13文章点击数量:254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起始之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指导思想
       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攻方向,以产能建设为基础,以发展优势品种为主导,以“四控一减”为抓手,以推进全程机械化为突破口,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不断夯实产能基础,调优品种结构,创新技术模式,培育经营主体,强化品牌建设,加快“三产”融合,推动粮食发展方式由单纯的粮食生产向发展粮食经济、壮大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主产区地位更加牢固,为“十三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五大目标
1

生产目标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420亿斤以上。其中: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5000万亩以上,稻谷总产稳定在405亿斤以上。

 

 

2

结构调整目标

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其中主推品种覆盖率40%左右,主推品种中优质稻品种比例达到60%左右。发展高档优质稻、绿色有机稻、特色稻、功能稻、再生稻、粳稻等特色粮食生产基地500万亩左右,其中再生稻50万亩左右,粳稻80万亩左右。

3

技术目标

加快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推广普及,扩大“四控一减”示范推广面积;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重大气象灾害损失率降低2个百分点,病虫预报准确率保持在85%以上,病虫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化肥利用率提高0.4个百分点,达到38.4%;农药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7.6%。

4

规模经营目标

培育50亩以上种粮大户3.5万户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500万亩以上,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0%以上。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覆盖率超过5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0%以上。

5

品牌发展目标

支持一批本省粮食知名品牌发展,扶持一批种粮大户自主品牌。

 

工作重点
1

大力实施“藏粮于地”工程

加强耕地保护。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4600万亩耕地红线。会同国土部门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先将重点城市周边易被占用的优质耕地和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配合发改、财政、国土等部门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农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加快《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立法进程。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后管护。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优先在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口粮田。力争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290万亩,全省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670万亩左右。

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大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沼肥应用、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技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力争全年绿肥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以上,酸化土壤改良培肥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水稻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推进粮食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分级治理,着手制定实施合理的退耕、修复、保护和种植结构调整计划。

2

大力实施“藏粮于技”工程

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深入开展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和模式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因地制宜集成组装区域性、标准化、可持续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继续推广“双季双机插”、“双季双抛秧”、“早籼晚粳”、“一季稻+再生稻+油菜”、“双季稻+油菜”等耕作模式,力争每年推介一批良种良法配套新技术,引领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

加快推进种业科技创新。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和省政府《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加快全省现代种业建设步伐,增强种业创新和产业竞争能力。组织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开展联合育种攻关,加快培育和推广一批高产稳产、品质好、抗性强、耐贮藏、产销对路、适宜机械作业的粮食优良品种,加快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机械化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力争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着力突破水稻机插瓶颈,大力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改进插秧机型,完善机插栽培技术,力争全年机插集中育秧面积达到16万亩以上,机插率达到26%;着力解决稻谷机械烘干难题,加大对烘干机购置补贴力度,力争全省粮食烘干机达到4000台上以上,机械烘干水平达到26%。

推进粮食生产示范区建设。大力实施“四控一减”提质增效试点行动, 按照一体化、标准化、可测量、可复制、可持续的总要求,在建好全省首批15个“四控一减”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逐步扩大示范推广区域,总结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四控一减”集成技术模式,推动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推进粮油农机综合示范区建设,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整合现有粮油、农机示范类项目资金,在全省合力建设11个省级粮油农机综合示范区,全力打造粮油、农机工作的综合展示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应用的示范区,发展粮油经济、提升种粮效益的先行区。

3

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优势产区建设。巩固提升粮食优势区,加强“三区一片”粮食主产区建设,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非粮食主产区按照抓“大”抓“好”的原则,主要保证集中连片和基础设施完备的农田安排粮食生产。

调优品种品质结构。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着力推进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完善水稻主推品种年度推介发布平台,重点加大优质稻品种推广力度,提高优质稻品种比重,力争今年水稻主推优质品种比例达到60%左右。着力发展一批高档优质稻、绿色有机稻、特色稻、功能稻、再生稻和粳稻,力争全省特色粮食生产基地面积达到500万亩左右,其中再生稻50万亩左右,粳稻80万亩左右。

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策应国家马铃薯主食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旱坡地、冬闲田等资源,积极发展马铃薯生产。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发展饲料玉米、红薯、杂粮杂豆等特色旱粮作物,确保旱粮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推广粮豆、粮油、粮饲、水旱等轮作制度,在棉区开展“棉改粮”、“棉改饲”等种植结构调整,在赣北利用冬闲田种植冬小麦和冬季牧草,着力构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

 

4

大力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重点发展经营耕地50-300亩左右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力争培育50亩以上种粮大户3.5万户以上。

提升种粮大户经营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以种粮大户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着力打造一支“有技能、懂管理、善经营”的青壮年种粮队伍。鼓励大型种粮大户借鉴珠湖农场“四个全程”模式,推行土地全程职业分包制、服务全程社会化、耕种全程机械化、生产全程订单化;鼓励中小型种粮大户主动对接龙头企业、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农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与粮食烘干、加工企业合作,为种粮大户提供耕、种、收、防及烘干、仓储、加工等全程社会化服务。鼓励种粮大户创建自主品牌,推行“公司+基地”发展模式,搞好产销对接,扩大市场销售份额。

加大政策扶势力度。以农业补贴“三补合一”改革为契机,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通过农业信贷担保的方式为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和风险补偿,着力解决新型经营主体在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及产品经营的几个关键环节,解决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在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上的短板和瓶颈问题。

5

大力推进粮食产业“三产融合”

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建好一批知名生产基地,依托现有基础和区域特点,支持打造中部富硒大米基地、西部有机大米基地、南部特色大米基地、东部优质大米基地。打响一批江西粮食品牌,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培育自主品牌,做重点打造一批本省粮食知名品牌。做强一批粮食加工企业,按照全省75个产业集群的战略布局,围绕11个粮油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粮食企业整合重组,做大做强一批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加工层次深、市场竞争力强的粮食加工企业。

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加强与粮食部门的合作,合力推进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优质营养健康大米、专用米、米制主食产品、方便食品,着力开发一批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发芽糙米等营养健康新产品。推进粮食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米乳、米蛋白、米糖等附加值高的产品,推进米糠制油、碎米制糖等综合利用,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继续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扶持一批马铃薯主食加工企业,强化产品配方和工艺研发,加强宣传引导,培育消费群体,为马铃薯主食开发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互联网+粮食”,加大O2O等电子商务培训与应用力度;利用农业展会等形式,加大本省粮食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入流通领域,扩大江西粮食在中心城市的市场占有率。

拓宽粮食产业功能。依托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资源要素,着力打造以万年“仙人洞”为代表的一批稻作文化精品,推出一批高山梯田、平原湖田观光带,带动三产发展。依托旅游目的地,推介一批地方特色的粮食旅游消费品,通过三产带动一、二产业发展。

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各级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坚持政府主导,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科学制定工作方案,强化责任落实,把全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县乡村。加强督促检查,在关键农时季节,及时开展工作督导,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加大粮食生产考核力度,认真抓好全省科学发展观绩效考核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项目考核。

2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稳步推进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三补合一”改革,制定出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提高补贴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三补合一”改革、农机购置补贴、稻谷最低收购价、水稻政策性保险等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发挥政策激励效应,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

3

加强技术指导服务

依托“智慧农业”物联网建设,打造粮食生产智能网络服务平台,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乐于奉献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促进推广服务全程化、推广手段现代化、推广行为规范化,全面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水平。进一步搞好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秧盘、柴油等生产资料的调度和储备,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农机具等农资产品质量监管,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

4

推进科学防灾减灾

针对今年超强厄尔尼诺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早制定防范预案,提早做好各项准备。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重大天气变化,主动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推进科学抗灾,根据灾情发生情况,分地区、分作物、分灾种制定完善抗灾技术方案,因地制宜落实应对措施。及时有效救灾,灾情发生后,组织工作组和专家组,深入灾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落实救灾措施。高度关注我省水稻重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切实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突出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及时、有力、有效做好病虫防控工作。大力推广“江西微农”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农情智能监测、病虫实时自动监测等现代智能服务平台,及时将天气、病虫、农事建议等信息直接发送到农户手中,提升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江西省2016年粮食生产指导性目标安排表

 

 
 
 
 
 

 

设区市

面积目标

(万亩)

产量目标

(亿斤)

水稻主推品种应用面积占比(%)

农药利用率(%)

化肥利用率(%)

经营耕地50亩以上种粮大户数量(个)

南昌市

500

43

87%

37.6%

38.3%

5400

景德镇市

130

10.5

82%

37.6%

37.5%

1200

萍乡市

110

10

87%

37.6%

38.1%

500

九江市

400

28

78%

37.6%

38.6%

3000

新余市

135

10

79%

37.6%

38.5%

800

鹰潭市

170

12

79%

37.6%

37.9%

1500

赣州市

720

49.5

78%

37.6%

38.9%

800

吉安市

960

72.5

80%

37.6%

38.9%

4400

宜春市

930

73.5

82%

37.6%

38.8%

4400

抚州市

585

50.5

87%

37.6%

38.8%

6000

上饶市

860

60.5

79%

37.6%

38.1%

7000

全  省

5500

420

82%

37.6%

38.4%

35000

 

上一篇:农业部:2016年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该怎么调整?

下一篇:未来超级杂交稻分子设计模型诞生

联系我们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