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中国农业的未来:种粮大户群体特征与经营

文章发布时间:2016-07-13 09:23文章点击数量:472

来源: 中国大米网

  种粮大户是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代表中国农业未来的重要力量。为了解现阶段粮食产区种植大户的主要经营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江苏、安徽、江西、广西、河南五个省份的89个县(市、区)开展种粮大户的调研和访谈,意图发现什么样的人有能力成为种粮大户,种粮大户有哪些主要经营特征及其存在的问题。

  种粮大户都是什么样的人?

  以中青年男性为主,大多受过中等以上教育

  调查的155个种粮大户中,男性有142户,占91.61%。从年龄结构看,种粮大户的劳动力结构非常合适,主要以中青年为主,20-60岁的占92.90%。其中年龄最低的为24岁,最高的68岁。

  在155个种粮大户中,90.2%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高中文化占41.9% ;初中文化占34.8%;中专以上占11.6%。小学及以下仅占9.1%。可见教育对种粮大户的影响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多跨业或延展经营,对自己身份认同多元

  在受访的155个种粮大户中,虽然81.3%为农业户口,但是很多都有经营经验或者其他专业技术。

  有80个种粮大户之前曾经从事商业经营或者是其他专业人员,占51.61%。这些商业经营包括农资农机经营、粮食加工存储、餐饮超市等农产品(000061,买入)销售及汽车修理店等商业形态。

  有23个是医生、教师、植保员、农技员、工程师、建造师、木工、瓦工、司机、军人、工程师、汽车修理员等专业技术人员。

  一直务农的农民发展为大户的有68个,占43.87%。

  务工返乡成为种粮大户的有10个,占6.45%。

  调查还发现,在经营农资、米厂、面厂等和粮食生产资料有关以及产后加工的大户,在种粮的同时,仍然从事这些销售或者生产工作,种粮成为其经营延展。

  而卖菜、卖鱼、餐馆的个体商户则几乎完全放弃之前的工作,种粮成为他们全部和唯一的工作。

  在教师、医生、农技员等比较独立的职业中,大户更加认同自己教师、医生、农技员这样的身份,并在种粮的同时继续保持原来的职业。

  而木工、瓦工、汽车修理员等则完全放弃了之前的工作,属于跨业经营。

  另外,调查发现大户对自身身份认同模糊,除通常认为的种粮大户外,他们还认为自己是村里能人、村干部、教师、医生等这些和他们自身的职业经历有关的身份。

  单纯认为自己是种粮大户的有60.9% ,11.9%的大户同时是村干部;12.3%的被访大户认为自己只是普通农民;其他的大户则更加认同自己本身的企业家、教师、技师、医生等身份。

  种粮大户的经营状况如何

  土地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并且在进一步扩大中

  通常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土地经营规模在6.67-10公顷。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符合这个“适度规模”的只有11.61% 。

  84.52%的种粮大户经营土地而积在10公顷以上。在被调查的155名大户中,最多的经营规模为1340公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为每户62.5公顷。

  数据显示种粮大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是在2007年后迅速扩大的,他们中至少有50%都是由小农户发展而来。

  为啥要选择种粮?

  为什么种粮的比较效益低,大户还愿意选择种粮为主,而不是种植经营其他经济作物?

  第一,种粮的技术要求低,不需要专门的技术。

  第二,粮食的刚性需求和国家保护价政策,使得市场比较稳定,不需要专门开拓市场。

  第三,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种植粮食可以最大程度实现机械化作业,和其他经济作物相比所需劳动力少,在劳动力日工资上涨的条件下可以节约成本。

  第四,粮食可以存储,如果有仓储条件,对销售要求不高。

  第五,种植粮食除耕种、收获、喷药灌溉等季节性作业外,剩下的闲暇比较多。

  总之,种粮风险较低,可以通过扩大规模实现理想收益。

  为获得更大的收益,还是有大户选择种植少量经济作物。115个种粮大户中有11户部分土地种植蔬菜,但是用来种植蔬菜的土地规模占各自土地规模的比例最高的占46.7%;14户部分种植了油料作物;13户部分土地种植瓜果。除此之外,有个别大户部分种植花生、甘蔗、牧草、豆类和薯类等。

  多成立注册合作社等组织,方便组织生产和获得政策支持

  61.94%的大户注册成立了各类合作社,其中62.5%的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以后。成立的原因多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拿到政策补贴等。

  注册了合作社的大户中41.67%拿到了来自各级农业部门、财政部门的补贴,其中最多的拿到了250万元的补贴,最少的拿到了1000元补贴。

  45.81%的大户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其中有83.09%的家庭农场成立于2013年和2014年,成立的原因多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方便项目运作等。

  注册了家庭农场大户中有17.95%拿到了省、县、乡镇等补贴,最多的拿到10万元,最少的拿到5000元。

  15.48%的大户成立了公司进行经营。最早的成立于1997年,其他的公司成立于2000年后, 2013年集中成立的较多。成立公司的原因多是为了生产发展、业务拓展等做大做强的需求。

  另外,一些大户同时以几种身份存在。比如24.52%的大户同时注册成立了合作社和公司:7.09%的大户同时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1.94%的大户同时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和公司:3.87%的大户同时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公司。

  依靠雇佣劳动完成生产

  几乎所有的大户都要依靠雇用劳动力完成农业生产。

  其中80%的大户有常年雇工,平均雇工7名,最多22名,常年工的年工资平均为34478.2元:平均雇用季节工58人,平均每个季节工工作68.7天,人均日工资119元。

  有更多机会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有利于改善生产

  63.2%的大户参加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78.7%的大户在近三年内都采用了新技术改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这些新技术依次是机械化耕作和采后处理技术、灌溉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精准施肥技术、良种培育技术、储存保险加工等技术。

  75.5%的大户认为通过学习技术提高了生产产量:68.4%的大户认为节约了劳动力的投入:51.6%的大户认为节约了农药、化肥等投入:23.9%的大户认为保障了产品质量,有助于获得稳定的市场渠道。

  也有11.6%的大户认为新技术的运用反而增加了生产成本。75.5%的大户知道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土地和环境会有不良影响:80%的大户有意识采取节肥等生态技术。

  种粮大户们的主要痛点

  钱难找

  数据显示有借贷经历的大户占67.74%,并且57.4%的大户仍有资金借贷。这些借款40%来自银行(其中75.75%来自信用社或者农商行),22.6%来自亲戚朋友,其他的来自小额贷款公司、民间金融机构、经销商、经济合伙人或者高利贷。

  这些借贷主要用于种植业投资,包括土地平整、水利维修、工人工资、地租、购买农机具、扩大规模经营等。

  在银行贷款中,存在周期长、手续麻烦、需要找关系等问题:在银行之外的融资渠道中,主要存在利率较高的问题,亲戚朋友等民间融资渠道中最高的利率达到36% ,普通利率也在12%左右。

  调研发现,种粮时间长且由小规模到大规模逐步发展的大户的资金问题基本能解决。但是如果大户不能在3年内完成成长,开始赚钱,基本意味着原始投资不能收回。这中间地租、平整土地、雇工工资等都可能需要资金周转,尤其是农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要求地租一般要在粮食收获前提前支付。所以,大户要承担更高的利率完成资金周转。

  地难弄

  一是流转困难。很多农户担心流转之后无法收回,所以不愿意流转。这样容易形成“插花田”,使土地不容易集中连片,机械化作业不容易推广从而无法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相对地租较高。愿意流转的农户趁机抬高地租价格,对于粮食这种比较效益低的品种来说,大户的利润空间有限。另外一些地方通过地方熟人等各种关系把从不种田的农民手中转包过来的地倒卖给种粮大户,增加种粮成本。

  三是土地整理费用高。一个原因是大户种粮要“小田并大田”,另一个原因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恢复土壤肥力,从技术和劳动力的投入上都要更高。

  四是土流转期限短。超过50%的大户和农户签订的地租合同期限在5年以内:还有部分大户需要一年和农户变更一次合同。农户这样做的原因是自己务工状况的不稳定,但这制约了大户进行设施建设以及整体规划。

  五是对土地承包期限的担忧。土地承包期限影响了大户对土地的持续投资,包括土地经营权到期后的土地附着物归属问题等。

  天难测

  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较大,生长季节的雨量对产量影响较大。解决的方法主要依靠水利,但是有些地方受到水源灌溉、沟渠不通或者“豆腐渣”水利工程等各种限制使粮食季节性减产。

  收割季节对粮食晾晒、储存等也不能忽视,由于晒场、烘干和仓库等条件不足容易使收获的粮食发芽变质。另外,在“卖粮难”情况下,自然条件对晾晒和仓储的要求更高。

  现阶段,农业保险主要覆盖生产环节,也不是所有的大户都能参加。有73.5%的大户参加了农业保险,但仍有39.7%的人对农业保险的服务感到不满意。

  人难请

  一是劳动力难找。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适龄劳动力越来越少。所以对于种粮大户来说,“人难请”成为一大难题。

  在农忙季节,能请到的季节工年龄基本都在60岁以上,而且日工资也较高。现阶段解决的方法多请亲戚朋友帮忙或者到邻近的城市以较高的日工资聘请季节工。

  二是需要技术人员。大户遇到的技术问题多集中在提高单位产量和质量方而。首先大户希望能有单产更高、抗旱耐病的品种出现。

  另外,大户出于对市场的敏感和利润的追求更希望种植一些味道更好、有机生态的粮食。这就要求在品种、疾病、土地改良等有机种植方法上得到更多的技术指导。现阶段解决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农业技术人员等解决。

 

上一篇:“南方稻区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控”协同创新取得进展

下一篇:揭秘污染路径祛除稻米镉之“疾”

联系我们
点击收缩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