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发布时间:2016-03-16 10:40文章点击数量:260
在2016年农历新年后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上,“发展共享经济”成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闻热词。
作为人们把自己的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与他人分享,并相互获益的一种行为,“共享经济”在经济下行、企业困境中求生存时期,有着特别的意义。
当今我国粮食在“高产量、高库存量、高进口量”的“三高”之下,粮食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罕见增产。
粮食少了使人愁,粮食多了企业忧。承担着粮食生产与消费中间环节重要职能的众多粮食加工企业,面对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量,“麦强面弱”、“稻强米弱”的尴尬局面,虽然用尽浑身解数,但仍然举步维艰,好似进入漫漫长夜,苦苦煎熬中看不到黎明的曙光。
据资深粮油行业人士、江南大学教授姚惠源披露:2014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而实现利润仅有4亿多元,平均每家利润不足5万元。
从资源学意义上分析,用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的话说:粮食多了是“快乐的烦恼”。
如何解决“快乐的烦恼”?粮食企业要充分运用好“共享经济”,抱团取暖,共谋发展。
众所周知,在粮食企业,特别是粮食加工企业中,产能巨大,设备浪费严重。
传统经济时代,分散在各地的企业,由于空间距离的阻隔,相互难以知道彼此的信息,设备闲置浪费司空见惯。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大凡企业,不论大小,都拥有与外界互联互通的网络。
有了轻而易举与外界沟通的渠道,粮食企业就要将自身的设备、设施等信息完整、及时放在互联网上。
对于象粮食加工设备、设施这样的资源,产能过剩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时半会可能是浪费。但是,对于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全球来讲,就有可能是一种资源。
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优质的粮食生产设施、设备,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优选项。在粮食产能过剩的时代,要充分发挥优质生产设施、设备的作用。既提高生产效率,又提高产出率。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免不了设备的落后。对于“过剩”的粮食生产设备,要通过互联网广泛征集使用者。一些地方不使用的设备、设施,在另一个地方还可以发挥作用。有些设备通过优选,可以组合出优质高产设备;有些设备,只要科学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有些设备在此地使用不宜,而搬迁到外地则可焕发青春。
处在不同地区的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原料来源不同。用此处的生产原料不一定获得较好的效益,而运往彼处生产,却能够获得更好效益。这就要运用互联网及时沟通信息,将原料的效益最大化。
不同的粮食加工企业,由于资本的实力不一样,在流动资金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有些企业实力雄厚,有富余的周转资金;有些企业实力欠缺,流动资金不足。只要相互沟通,真诚相待,讲究诚信,就可以运用互联网互通有无,互惠互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粮食企业也在不断诞生。这些带有不同一般粮食企业的新兴企业,需要相对专业的人才。通过传统的人荐人的办法,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运用互联网,就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在粮食企业工作过的现成人才,还可以找到虽然不曾在粮食企业工作,但具有非凡潜力的人才。
专业性的人才,对于越来越依靠科技促进发展的众多粮食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粮食企业都具有专业性的人才。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粮食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采取网上咨询,远程指导等多种方法,答疑释惑,促进生产率的大大提高。
作为对多方有益的“共享经济”,只要粮食企业充分运用,就会产生出无穷的效益,就会为粮食企业走出慢慢长夜,迎接灿烂黎明的曙光带来无限生机。